媒介生态与影像生产|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摄影——一个后数字时代

2022-12-13  阅读数:

北京国际摄影周是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图片集团、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承办的大型摄影活动,每年一届,已经连续举办十届。

  日前,由北京国际摄影周2022组委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中艺文旅承办的“影像:新时代·新视界——媒介生态与影像生产”学术主题论坛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学术主题论坛上,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终身教授托尼·布朗(Tony Brown)做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摄影——一个后数字时代”的主旨演讲。演讲中,托尼·布朗介绍了“后数字时代”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如何在非物理和物理的状态下影响了数字图像的生产和传播;这并非试图定义数字时代之后的生活,而是试图描述当下探索数字时代遗产的机遇。

  人们普遍认为,摄影是捕捉光线以创建图像的过程。

  现存最早的关于暗箱和针孔照相机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墨子(公元前470至390年)的著作《墨经》。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发现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的墙上就会出现一个倒立的人影。

墨子当时就已经知道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人体挡住了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就会形成倒影,反之亦然。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的人,并且根据这项原理画出了示意图片。墨子将暗盒描述成为包罗万象的上锁的宝物间。想来,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也因为从中诞生的图像闪烁又短暂,是如此诱人而无法把握。

  墨子所描述的本质上就是捕捉光线创造图像的过程。尽管形成的图像是短暂的,但它的确是由光线创造的。

罗兰·巴特将摄影描述为没有编码的信息。

  今天当我们使用摄影这个词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将影像永久捕捉固定下来的过程。

  1824年,法国的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发明了摄影术,他在暗盒中放入沥青板,经过长时间的曝光过程,得到了现今人类最早的照片。这就是摄影术逐步形成的过程。

  法国在摄影方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罗兰·巴特和许多法国哲学家一样,将摄影描述为“存在”,即被拍摄的事物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直接证据。和墨子所认为的光创造的没有物理属性的短暂图像不同,罗兰·巴特认为摄影作为永久性的记录与见证是可以实打实握在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