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周“这十年” | 2016:影像·在场
2022-12-02 阅读数:
11月19日-12月10日,由北京国际摄影周2022组委会主办的“这十年:图景·担当——北京国际摄影周文献展(2013-2022)”在北京展出。
北京国际摄影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集团、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承办。
这十年来,北京国际摄影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兼具的思想性、艺术性,示范性内容,通过展览、活动等传递给了世界人民,呈现了摄影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价值,记录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程,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展示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图景。
十年时光,北京国际摄影周不仅记录了中国和世界影像艺术的迭代和变迁,也见证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更为促进中外影像艺术交流合作搭建起了优质平台,肩负着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和使命。
2016影像·在场
“影像·在场”,这个主题首先强调的,是摄影的特殊属性,即现场性和拍摄者的主体性。
摄影从生活中提炼照片,从照片中提炼影像,从影像中提炼艺术作品。谁在提炼?不是机器,是相机背后的人。
从照片到影像,需要拍摄者的摄影自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意识到所拍摄的内容,还体悟到影像生成的快乐。机位、镜头、瞬间和质感、空间感、境界,都是这个转换过程中的关键词。
“影像”介于照片与作品之间,是摄影思维的关键环节,也是从对信息的机械纪录转变为对主客观碰撞后的感受进行能动纪录的过程。
“影像”强调思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强调展品的水准。在能够称之为“影像”的作品里,思想是开放性的,面向被摄者和观众;技术是创新性的,支撑起影像。
“影像”,是主客观碰撞的产物,它突出了作品与现实的关联。能够言说历史的影像,是因为其最初呈现了当下的现实;而艺术和观念的摄影,则以迂回的方式折射现实。失去了与现实关联的影像,就失去了认识的价值。单纯的感官刺激,并不足以支撑起人们对影像的热爱。
从影像与现实的关系看,摄影中的时空分“现实时空”、“影像时空”和“阅读中的心理时空”三个层面,也是一种传递式的关系。 “影像时空”,在“现实时空”和“阅读中的心理时空”之间架起桥梁。在“现实时空”和“影像时空”之间,有一个摄影者,他的时空观和对现实的观看方式,决定着现实内容在影像中的呈现方式;在“影像时空”和“阅读中的心理时空”之间,有一个编者,他的知识结构和对待公众的态度,决定着影像的命运。在以上三个时空在传递过程中,不同的作品效果不同,有的衰减,有的增强。
如果把摄影艺术史上中国和欧洲的影像作品放在一起,我们发现,都有专门通过空间信息要素关系来表达时间主题的作品,也都有通过强烈地呈现时间流动来表达空间主题的作品,这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相通的地方。
在以上现实、影像与社会公众的分析中,这两个“人物”——摄影者和编者,在“影像时空”的生成和传播两个环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前者为我们从现实种摄取影像的碎片,后者把影像碎片组合编辑起来,成为文化产品。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也是这两种“人物”合作的结果。我们期待着,摄影周营造出的“影像时空”,作为竖立在现实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墙,是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一方面让我们更加看清楚现实,一方面能够折射摄影者和编者的文化观。
“影像·在场”这个主题其次强调的,是“在场”的意识,即摄影主体站立在事发原点的影像背后,站立在自然界深处的影像背后,站立在社会生活深处的影像背后,站立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影像背后。他是一个观看者,更是一个见证者。
现场性是摄影的重要本体属性之一。有了这个属性,摄影才与绘画、文学等拉开距离;有了这个属性,影像才有深刻而独特的力量。
每一幅影像,都有一个见证人。我们强调摄影者的“在场”,是因为只有主体在场,影像才有了见证可能,在影像见证的同时有了人证。而摄影者有“在场”意识,才能体现主体性,才能表达观点,才不会人云亦云。
“在场”不但关乎拍摄,也关乎展览和阅读。影像穿越偏见,使观众和读者有“在场”感,产生强烈的“在场”意识,影像才能实现传播的功效。
北京国际摄影周的主题从“视界无界”、“影像·世纪”到“影像·在场”,正一步步推进摄影的专业化、国际化,同时从对摄影优秀作品的期盼逐步推向对摄影者主体思想和影像的生成上。简而言之,摄影周内容介质是影像,生成、观赏以及进入历史记忆的都是影像。“影像”纪录历史,表达思想,创造新的视觉,这是摄影周呈现和表达的主要方式,而“在场”则是广大观众和群众对影像生成主体的要求,也是对摄影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
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总监 李树峰
2016年展览作品选登
1
“梦幻的翅膀:新欧洲摄影”主题展
《灯光里的陌生人》 凯瑟琳·巴利特(法国) 摄
《非洲太空人》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西班牙) 摄
2
“欧洲之惑?走近四位摄影大师,浅谈当代欧洲摄影”作品展
《我的多瑙河》 卢德斯•R•巴索丽(西班牙) 摄
《诅咒与祝福》 玛丽亚•杜•玛•芮戈(葡萄牙) 摄
3
巴西历史印记和巴西三部曲影像联展
《新娘在梅林克教堂》 艾万特罗(巴西) 摄
《后勾球》王卫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