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影像学

2022-11-25  阅读数:

    肝纤维化可用Metavir评分系统分为F0~F4五期:

     F0(无纤维化),

     F1(汇管区纤维增多,但无纤维间隔形成),

     F2(汇管区周围纤维,少数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完整),

     F3(多数纤维间隔形成,有小叶结构紊乱,但无硬化结节),

     F4(早期肝硬化)。

      2000 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纤维化分类标准(S0-S4)。S 0期:无纤维化;S 1 期: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和小叶内纤维化;S2 期: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机构保留;S3期:纤维结构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S 4 期:早期肝硬化。

     肝纤维化是各种弥漫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经过有效治疗,肝纤维化是可逆的。穿刺活检依然是肝纤维化定量诊断的“金标准”,但存在取样误差、有创等问题。

     近年大量研究探索了多种定量MRI技术如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检查、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等在区分肝纤维化分期中的价值。

     影像学测量指标:1,肝脏形态学改变:主要包括肝脏体积、肝表面情况和肝实质改变等。肝脏体积主要测量肝右叶、左叶和尾状叶的最大前后径、最大横径和最大上下缘径,三者乘积为肝脏体积指数。肝表面情况包括肝裂有无增宽、肝包膜厚度、肝表面光滑度及有无波浪状改变。肝实质改变包括肝实质有无呈细网状或粗网状改变或其内有无再生结节形成,MR 信号或CT密度均匀度如何及有无增高或降低改变,MR 或CT增强后有无强化改变,增强前后肝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和右后叶的CT 值,以及肝内有无钙化。

     研究显示:肝左叶上下径和体积指数增大,肝表面波浪状改变和肝裂增宽等肝脏形态学改变均随着肝纤维化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的加重而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反映了肝纤维化逐渐向肝硬化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和肝脏损害程度的逐步加剧。Ito 等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脾脏体积指数、门脉侧支静

脉的多少、尾叶与肝右叶的体积之比是临床预测其进展期和稳定期的3个敏感指标。

     需强调指出的是,肝纤维化时肝右叶和尾叶大小无明显改变,肝各叶比例亦无明显失常,肝实质的密度和信号尚无显著改变。